Friday, April 24, 2009

市場、權力以及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之戰--糧食戰爭《書刊》


書 名:糧食戰爭(Stuffed and starved: Markets, Power and the Hidden 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tystem)
作 者:拉吉‧帕特爾(Raj Patel)
譯 者:葉家興、謝伯讓、高薏涵、謝佩妏
※原文版2007年‧於2009年4月授權高寶中文化※


……低價並不是世界末日,至少在短期內不是如此。我們有解決低價的辦法。如果知道自己種的作物只能賣出低價,你可以先做個計劃,例如,轉種其他作物。不過,最大的諷刺就是,農民要判斷市場來決定種什麼作物,但在加入世界市場之後,卻失去了對市場效率保持信心的工具--價格訊號。

假設你是一位農民,最近才進入自由市場,就以南非為例吧。你要尋找可以讓你收回某種作物上的投資。或許你決定不再種植糧作,而把所有的耕地都種上棉花--因為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六年期間,棉花價格很高。然而,之後的六年,隨著世界最大的蘇聯紡織業急遽收縮,棉花價格狂跌。如果你是種糧作供給本地市場消費,那麼你知道,收成好時,你種的糧作賣不出太好的價錢,但由於產量足夠,所以總體收入不會太壞;……但是,如果你是種棉花為了出口,你就要承擔一系列自己無法控制的力量所可能帶來的風險,以及你無法理解的風險。……如果缺乏有效的最低價格系列,你根本沒有任何保障。換言之,市場全球化已經有效地把種植的控制權從農民手中奪走,轉移到那些可以決定市場發展的人手中。(截錄自P.68~P.69)

作者帕特爾擁有哲學與政治學學士、經濟院碩士、發展社會學博士,曾為世界銀行工作、在WTO實習、並為聯合國提供諮詢,如今反而參與國際社會抗爭運動,投身於論述與批評,以土地改革政策來檢視前述三大國際組織。

也因他的種種社會經歷與廣泛觸角,故、《糧食戰爭》一書並非一昧歇斯底理的反全球、反自由貿易化,而是涵蓋了經濟、政治、農業、環境、人文等各個層面,雙重結合學術分析與實務案例,深刻探討糧食危機的成因,並進一步幫助讀者理解,今日世界各地的貧窮與富裕、飢餓和肥胖的失衡情況之所以越來越嚴重,並不僅是人口急速增加、嚴重消耗地球資源,原因看似如此簡單而已,其中政府與國際集團公司的人為操控才是我們應當正視的問題層面。

儘管他的倡導容易引來主張市場必需自由的經濟學者之抨擊,但他的論述角度卻有助於帶領在地消費者察覺自由市場機制長久以來不公的畸零現象。

現今所謂的自由往往帶其詭譎的矛盾性,裡頭出現太多雜質,以消費者的選擇權來說,在第323頁提到了,「飲食選擇方式並不是物競天擇或季節遞嬗下出現,我們得從人為活動中尋找線索,比方戰爭、工作、電視節目、食品公司,最後才是我們自己。我們站在糧食系統消費末端自以為的選擇點上,在尚未自覺思考之前,就已經被窄化、定型了。」相對的,自由市場並非真正的自由,當歐美國家有其能力補助本國農民的損失(在此指為可對政府付出遊說費用的大型農企業),而造成貧窮國家小農持續被自由市場剝削,那麼自由市場的定義就出現嚴重的漏洞。

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其實也是種很吊詭的經濟體制,沒有效率的生產者會被淘汰,有效率的生產者得以成長茁壯,若按照這樣的邏輯來看,沒有效率的貧困農民又該何去何從?尤其幾百、幾千年以來的各地農業知識被極少數大型農企業組織所剽竊,轉而以智慧財產權回頭壓榨農民支付費用,這又該稱為那門子的貿易自由化?「農產應被視為一種人權。人要活著就必須有吃的。你不能把糧食商業化,那是違反人性的行為。」我們被市場力量宰制、被人為體系所控制,最糟糕的不僅僅是政府站在權力者的那一方,而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往往漠視並任由自己的選擇權一點一滴喪失中,而其中所付出的代價還包括了我們自身的健康與土地的地質破壞。

現今糧食體系究竟出了什麼差錯,看完《糧食戰爭》後會有種很深的無力感,當市場化是一種必然趨勢時,我們支持在地小農究竟能改變什麼?我難以樂觀看待。
HomeAny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