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歐洲在發酵(Neither Here Nor There-Travels in Europe)
作者: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
譯者:彭倩文
※原文版1992年‧於1999年2月授權皇冠中文化※
不得不說,嘴賤到一種程度時,反而會佩服這傢伙的毒舌功力:
我沿著康希里亞隆大道慢慢走回我的旅館,欣喜地現這條街道上到處都是紀念品商店。不知怎的,我總是對不三不四的紀念品有著一份難以言喻的喜好,而根據我的經驗,宗教珍玩專賣店是找這一類東西的最佳尋寶處。有一次,在愛荷華?康索布拉夫斯市,我猶豫不決地折騰了整整一個鐘頭,考慮是否該花四十九點九元美金買下一幅附有發光裝置的基督畫像,你只要打開電源開關,基督的傷口就會源源不絕地淌出鮮血,但最後連我自己都覺得這個東西實在是太過低級,而且價格也太貴了一些。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在這兒找到某個同樣低級的代替品來作為補償--例如雕著基督受難像的杯架,或是一組基督誕生對筆,或是一個會發出音樂的最後晚餐衛生紙架,或至少是一個基督受難像紙鎮,上面寫著:「我爹地到梵諦岡城去玩,卻只幫我買了這個斃腳的基督受難像。」近來低級紀念品變得越來越難找到了,這實在是生活在一九九○年代最糟糕的事情之一。
老實講,我一直認為旅遊書是所有書種中最尷尬的一類(抓抓下巴),旅遊書往往不是工具書就是心得書,早期多半是兩者兼備,只是世界各地瞬息萬變、資訊總有落後的一天,兩者兼備的旅遊書在印製完畢的那一刻起便會落得立即被淘汰至二手書市的下場,之後開始有專精旅遊工具書此一領域的編輯團隊,每隔一段時間更替一回、重新發印上市。
如何讓書的壽命可以拉長,如何讓不曾到過該地的讀者能產生參與感,我覺得還是需要依靠作者的博學多聞與獨特詮釋能力,比爾‧布萊森就挺有他的能耐。
《歐洲在發酵》由可看見北極光的歐洲最北端哈默費斯特做為揭幕,經過挪威奧斯陸,走訪擁擠混亂的巴黎、美食天堂布魯塞爾、步調舒緩的比利時、富裕冷淡城市亞琛與科隆、被寬容傳統給困住的阿姆斯特丹、優雅氣派的漢堡、洋溢著生命歡愉的哥本哈根、被高所得稅壓到喘不過氣來的哥特堡、平等公正的斯德哥爾摩、凡事都漫不經心的羅馬、髒亂不堪的拿坡里、遺世獨立的蘇連多、擁有典雅美的卡布里島、擠滿觀光客的庸俗城鎮佛羅倫斯、昂貴又平凡無奇的米蘭、一塵不染卻難以親近的瑞士、小不拉嘰的列支敦斯登、攀附過往榮耀的奧地利、秀麗動人的南斯拉夫,布萊森最後在喧囂雜亂卻充滿生機的伊斯坦堡做為結束。
對於每一個未曾到訪的陌生國度,個人總會帶著不切實際的朦朧美去看待它們,不過在布萊森的走訪暢談下,態度倒是正隨著他的思維敍述做出修正,雖然這傢伙散發著過份誠實到討人厭的賀洛蒙--一開始還滿想巴他的頭--。XD
布萊森應該要修練修練那張嘴巴,說起話來老是得罪人可是沒有報酬的,但他的書還是很有趣,喔耶,有空再來繼續借閱他的旅遊書!HomeAny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