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3, 2008

消逝的金融正義──塑膠鴉片《書刊》


書刊名:塑膠鴉片
作 者:夏傳位
※2008年3月由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X行人合作出版※


標下得不太合適啊……,畢竟由夏傳位的分析看來,台灣金融業從不曾有過正義,即然不曾有過、何來消逝?(抹抹臉)


他們的故事,與我們的故事
  經歷了一九九八年本土金融風暴、二○○五年消費金融風暴,台灣經濟暴起暴落,陷入過度擴張之後的虛脫無力,廠商失去了信心不敢投資,民眾對未來的危機感加深也不敢消費;民間消費冷颼颼,又導致廠商倒閉與更加不敢投資,形成惡性循環,加深了失業與經濟蕭條。

  但在這段期間,金融業卻因為政府鼓勵併購與衝刺雙卡,在內需產業停滯中欣欣向榮、一枝獨秀。台灣八成家庭收入遞減,原本應跟著衰退的民間消費,卻因為卡債族舉債消費,而勉強維持百分之二左右的低成長。

   卡債族成了「維持台灣民間消費成長的幕後英雄」。消費貸款雖然活絡了商業,但這畢竟只是短期效果,借來的錢總得要還,還加計百分之二十的利息。於是,在卡債問題爆發之後,台灣民眾對未來更沒有信心了。然而,二○○七年底,主計處發布的統計卻顯示,該年平均薪資提高百分之二,經濟成長預計破百分之五,但大部份民眾卻不相信,媒體也連聲質疑「數字從何而來」。問題在於財富分配趨向兩極化,指出「平均數」的總體指標已無法精確表達兩極化的經濟實況。於是,統計 數據與民眾真實感受逐漸背離。

  譬如,有百分之三十八的製造業勞工面臨減薪,但金融及保險服務業的薪資卻增加百分之十一,平均為八萬 元,將近全體勞工平均薪資的一倍。但即使在金融業內部,這樣高幅度的成長仍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大部份基層從業人員不是人力派遣,就是低底薪、無保障的臨時人員,成長果實並未雨露均霑。

  於是,台灣經濟發展結構已出現嚴重的內外失衡,光靠外需(電子業、鋼鐵與石化業)帶動經濟成長,但真正最紮實、最能滋養民眾生活的內需市場,卻是空虛疲軟。這才是痛苦指數日增,官方數據無法反映真實的主因。

  這顯示財富兩極化,已開始吞噬台灣經濟的健康。在這過程中,金融業扮演特殊的催化角色。

   主計處歷年來都做「家庭所得差距」,但統計中只計算經常所得,並未包括金融資產,譬如富人的股票、分紅與儲蓄等。若將金融資產列入計算,前百分之廿家庭 與後百分之廿家庭的差距,將從六倍急速拉大至廿倍以上。由此角度看,重新找回社會正義、縮短貧富差距,是台灣經濟衝破困境、重燃活力的重要關鍵。

   在此目標中,金融業還是關鍵。如果政府放棄以併購為導向、催生大型壟斷金融資本的發展策略,重新思考銀行在促進中小企業、社區與一般民眾的生計與福祉上 的關鍵作用,並據此擬定政策,那麼,千千萬萬的消費者將因少揹一些債務而多消費一些,內需就可以健康的、而非靠著借貸而復甦與增長;中小企業、微型創業得 到活水,就業也會增加;閒置的資金活絡了,台灣社會可以走向一個比較均衡、健康的發展模式。

  於是,台灣的債務運動說的不僅是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他們的努力,使我們往更平等、尊嚴與均富的社會前進了一小步。【截錄自P.282~P.285】


先來看看書中舉出的例子,你才會瞭解信用卡的暴利到了什麼程度--

某甲刷卡15,000元,年利率百分之二十,逾期未繳款的違約金為300元,隔天立刻補繳最低應繳金額1,500元,某甲的實際舉債成本是多少?
循環利息:15,000 × 20% ÷ 12 = 250元
而違約金卻高達300元,某甲實際舉債成本換算成年利率將不是百分之二十,而是百分之四十四!早已超過民法規定的百分之二十利率上限。(計算方式:15,000 × R ÷ 12 = 250 + 300)

再來一個預借現金手續費(每筆費用金額 × 3.5% + 150元),某乙預借現金9,000元,一個月後還清,某乙實際舉債成本是多少?
手續費:9,000 × 3.5% + 150元 = 465元
利息支出:9,000 × 20% ÷ 12 = 150元
實際舉債成本高達年利率百分之八十二!(計算方式:9,000 × R ÷ 12 = 465 + 150)

沒錯,這是個數字遊戲,但不論結果換算如何,金融業的信用卡與現金卡都是地下錢莊地上化的暴利行為。

我是第一次看書,越看越氣,氣到好似整把火燒到五臟六腑、隱隱散發出痛感的情況發生,不禁想轉頭對著窗戶外大聲吶喊--去它的信用卡!去它的上流社會!去它的消費金融市場!去它的金融與政治掛勾!

就夏傳位的資料數據來看,所謂的卡債成因,「過度消費只佔12%,失業佔57%、離婚佔16.5%、親人還債14.3%、創業13.5%,過度消費不是卡債高築主因,失業或人生重大變故才是。」對, 我們當然可以抱持著「世道公正假說」這種很阿Q的思維來為這世界的無情開脫罪狀,但卻不能不警惕,所有人都有可能遇到突如其來的重大變故,「一文錢逼死一 條好漢」不再只是「他們的故事」而已,當人民與政府和金融業站在同一陣線,以道德譴責說怪罪卡債族的咎由自取,阻止債務人更生、有機會能重返社會時,是否曾經深思,只關心財團利益的政府與牟取暴利的金融業,當它們共同將整個台灣推向如此不健全的結構性經濟社會,難道它們迴避必需該負起的責任就是金融正義嗎?

《塑膠鴉片》共分為七章節,第一章【掀開卡債族的面紗】,第二章【無法對症下對的解套措施--大溫暖與協商機制】,第三章【透視信用卡】,第四章【航向債務地獄的擺渡人】,第五章【風暴的根源--二次金改的結構性問題】,第六章【金融業的M型策略】,第七章【打碎枷鎖,向前行】

第 一章中,帶出血淋淋的卡債族例子,並且談到暴風圈的兩個颱風眼--信用卡與現金卡的債務危機,當殘酷的全球競爭白熱化而福利國家同時瓦解,人民只能訴諸最個人式的美式消費工具--信用卡--以應付集體的社會風險,信用卡弔詭地成為彌補社會安全網破洞的最後一道防線。

第二章中,夏傳位以社福角度切入,提出當經濟蕭條時,高風險家庭自然增加,而他們往往存在著多重與相互牽引的危機,即使解決一項危機也不足以拆解高風險的引信,最糟糕的,他們尚達不到政府規定的「低收入戶」門檻。故,蘇貞昌前院長推出「大溫暖計劃」就是要彌補這項缺口,而政府後來更被迫推動債務協商機制,不幸的是,兩者皆無法對症下藥,尤其後者,給協商機制但不給協商,內幕重重、問題多多。反觀歐美國家,他們深知這就像保險功能,金融市場不只要維持開放與容易進入,同時也要為失敗者規劃退場機制,唯有讓失敗者有重新再來的機會,才是鼓勵其他人從事更多有價值、承擔風險的經濟行為。

第三章,帶出卡神混帳迷思 (混帳是我個人加上去的)與交叉補貼的不公行為,由人性層面上談及消費行為模式,並拆解卡市場的扭曲結構:免年費、幾乎是無條件升等白金卡、各種紅利積點與各項免費服務,另 一方面則是高利率、高手續費、最低應繳金額等等過度收費情況。此單元中尚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阿胥貝爾將信用卡消費者分 為三大類型:
一、完全不動用循環信用的「便利使用者」;
二、辦卡著眼於借貸,靠信用卡救急或週轉的「重度使用者」;
三、最初以方便支付為目的,但不知不覺中陷入「負債漩渦的使用者」。
阿胥貝爾教授認為,問題就出在第三類使用者,這一類的用卡人對於信用卡利率並不敏感,他們既不會認真注意各家信用卡利率差異,當市場上出現低利率產品時,也不會轉換品牌,這是因為「主觀上」並不打算動用循環信用額度。另外一個重要概念,用卡人必需將「支付功能」與「借貸功能」分開使用,夏傳位雖然沒有明說,但顯然的,他是非常建議,最好未來以簽帳卡逐步取代信用卡來使用支付功能。

第四章,光看前面會覺得很有趣,後面就讓讀者完全笑不出來。要擴張消費金融市場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餅做大,讓更多人向銀行借錢;另一種是把餅做厚,讓已經借錢的人借更多的錢。銀行內部與代辦公司的掛勾行為,終究造成大量的逾放,然後最後的呆帳全都算到納稅人的頭上。

第五章,金改的問題非常複雜,失敗到極點的成因一時間很難說明,只能講,這堆金融業者都是用我們的錢在圖他們自己的霸業。

好 了,第六章終究也談到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其實和台灣雙卡風暴相去不遠,銀行一方面大做富人管理財富事業區塊生意,而另一方面也搶奪放予窮人高利貸的黑心事業,至於股市的連動,要漲要跌,在夏傳位的分析上,只是個很難堪的掠奪式利益行為罷了。此章也分析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所創立的鄉村/窮人銀行何以成功的契機。

第七章則做了總結。

就個人認為,《塑膠鴉片》是本閱讀性非常之必要的書刊,我想,應該沒有一位成年人會對自身經濟漠不關心,而自身經濟也與社會經濟習習相關,它就像一部經濟白皮書,不僅僅是獻給即將於五二○走馬上任的新政府,也同樣是獻給我們這種孤軍奮戰於社會上的老百姓!
HomeAny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