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不過是具屍體!(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
作者:瑪莉.羅曲(Mary Roach)
譯者:林君文
※原文版2003年.於2004年11月授權時報中文化※
這本小說太棒了!作者讓讀者清楚瞭解到在肉身塵歸塵、土歸土之前,遺體還能發揮的各項用途,包括菜鳥醫生練習開刀、醫療解剖教學、加強防腐技術、承受撞擊測試、解讀航空班機黑盒子、子彈炸藥創傷研究、十字架與杜林屍布血跡解謎、靈魂歸宿解謎、器官捐贈之大愛遺留人間、富人續命之恐怖頭顱移植實驗、食人療法……等等,老實講,當死亡這件事攤開來說清楚講明白,雖然即驚悚又吊詭,但就是會讓人處於一整個振奮到不行的歡樂境界!看過之後,嘿,這下或許我會考慮填寫器官捐贈同意卡,嗯,或許啦。╮(╯▽╰)╭
我在工作桌間來回踱步。那些頭顱看來像是萬聖節的塑膠面具。也像是人頭,但是我的腦中沒有任何前例可循,讓我接受人頭出現在桌上、烤盤上,或是任何在人體之外的位置,所以我的大腦選擇以一種較為迂迴的方式來解讀我眼前的景象。「我們在塑膠面具工廠中。妳瞧瞧這些和善的男工女工,孜孜不倦地製作面具。」……(截錄自第一章)
要瞭解今日解剖室中對死者心懷慎重敬意的普遍,就得回顧過去醫學史中瀰漫的極端無禮。少有科學領域是像人體解剖這般奠基於恥辱、敗德和錯誤的公共關係上。⋯⋯大體解剖不光是為了學習解剖,它亦是與死亡正面相迎。通常,大體解剖提供醫學院學生第一次面對遺體的機會;正因為如此,它被視為醫師教育中關鍵的一環。……當代的醫學教育家認為在面對死亡時,一定有比塞給學生手術刀或一具屍體更好更直接的方式。……(截錄自第二章)
生命本來就是如此:滴漏、沾漏和失控,膿汁、鼻涕、黏液和分泌物。出生和死亡的那一刻,在起點和盡頭我們逃不開。但在那之間我們嚐試遺忘。……(截錄自第三章)
大致上來說,死人天份普遍不高。死人不能玩水球,穿靴子繫鞋帶,或達到最大的市場佔有率。死人不會說笑話,也不會興高采烈地跳舞。但有件事死人卻擅長。它們忍痛力過人。……過去六十年間,死者已經幫助活人測試出顱骨猛擊、胸腔穿刺、膝蓋擠壓和內臟碎裂的人體承受限度:所有人體可能因車禍中而受到的不忍卒睹慘事。……(截錄自第四章)
彈道學研究尤其問題百出。你該如何判斷割下某人祖父頭顱作射擊實驗是必要之舉?即使你的理由是為了收集資料,以確保臉部受到非致命性槍擊的無辜平民不會因此而毀容?……(截錄自第六章)
毫無疑問,巴貝不認為將原本意在造福解剖教學的屍體拿來做受難模擬實驗,好向質疑者證明杜林殮布的奇蹟確在,有任何奇怪或是不當的地方。……對我而言沒有比解除同胞的痛苦更偉大的任務──偉大的任務絕非宗教宣傳。……(截錄自第七章)
腦死遺體的矛盾和違反直覺的特性,對加護病房的工作人員而言,可說是情緒上的強迫磨難,他們在摘取器官之前的日子,一定不只把H這樣的病患看作一個生命體,更以相同的方式關懷照顧他們。……H的器官摘取快要接近尾聲。她的胸腔和腹腔塞滿了被鮮血漏染的碎冰,H看起來漸漸像具傳統的屍體。……H看起來和其他遺體沒有兩樣,但H是不一樣的,她現在使三個病人好轉,像H這樣的屍體是死亡界的勇者。……(截錄自第八章)
現實人生中,死亡對任何活人來說,從來都不好受,不論對象是自己或親友,然而一旦踩上死者之路,死亡便開始顯得荒謬詼諧,四肢完全不聽使喚、嘴巴不受控制地張啟、體液與氣體任意排放流出,難看地令人發窘又無可奈何。
作者瑪莉羅曲為科普專欄作家兼記者,對於撰寫一本關於屍體的書刊契機,來自於自身旺盛之好奇心。整本書調性即莊重嚴肅、也詼諧幽默又悲天憫人,瑪莉認為,在科學領域方面,死亡尤其特殊奇妙,令人望之卻步,卻又召喚誘惑著你我,作者以此帶領著讀者凝視當生命逝去後,我們還能為這世界做出何等奉獻行為,而《不過是具屍體》就是在探討只有亡者才能成就的種種功績。
我還滿希望自己對死亡這檔子事能夠看得很開,如同書中美軍極端創傷研究所(研究地雷清除的單位)發言人哈里斯中校一樣,當作者詢問他是否計劃將自己遺體捐作研究用途時,他對這想法頗為熱衷,「我總是說,我死了以後,就把我拿到外頭炸上天去。」看開到這種地步時,人生其實會活得很隨性又愉快吧。
搜尋了網路書店,瑪莉羅曲還有兩本怪書耶,太妙了,我要去找來看!XDDDDHomeAny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