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0, 2009

脫軌的風險判斷--販賣恐懼《書刊》


書 名:販賣恐懼~脫軌的風險判斷~(Risk: the Science and Politics of Fear)
作 者:丹‧賈德納(Dan Gardner)
譯 者:李靜怡、黃慧慧
※原文版2008年‧於2009年9月授權博雅書屋中文化※


剛開始閱讀時,理性那一面會能夠去認同賈德納的想法,但看到僅剩最後一章時,感性那一面會逐漸覺得寒心,當僅能用統計學衡量值不值得投下資金以預防降低每一條人命的消逝機率時,人還能不悲哀嗎?

賈德納就事論事的精神很好,確實,現代人將風險偏見發揮到極致,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民眾有可能因不安而無端陷入集體歇斯底里的情緒中,然而據研究指出,人類對於自我有過度樂觀的傾向,這也是為什麼機瘟發生當下,人類會畏懼於搭乘飛機,但在週期性發作過後,搭機率卻能逐漸回復到正常狀態,再者,人類在做採樣分析時會有被引導而將自我重要性放大化的欺瞞趨勢,所以,賈德納,你知不知曉你書中採用的大量民調數據有可能根本是有問題的?=_=

基本上,個人認為賈德納所舉的反恐戰爭是個特殊案例,因為這決策與執行者本身具有嚴重瑕疵,事後針對如畸型兒般的它提出抨擊並不代表賈德納事前的想法能夠更高明。但賈德納點出很重要的一個想法,也就是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就職演說內容--「我們唯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賈納德就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火線話題--如慧星撞地球、恐怖份子引發核戰、街頭犯罪與謀殺事件、化學殘害自然環境、感染致命病毒、藥物濫用、瀕臨死亡的貧窮兒童、氣侯變遷等等--,解釋情況不如我們所想像的具有高風險性,作怪的只是腦中原始的、無意識的和直覺性的感覺意識系統,如果讓它反饋循環增強,最終我們的生活將會被癱瘓,而應該要多運用另一個有意識與理性的大腦思考部位。

問題就來了,如何能讓踰越的風險步上常軌?如何切斷恐懼連鎖效應、當這些火線話題正在燃燒時?沒有,我沒有看到有建樹的想法,只有賈德納不斷呼籲--「每個人都要保持冷靜,人生充滿風險,而這風險降臨到自身的機率微乎其微。」,賈納德並告訴讀者,「規定會造成經濟上的成本、而經濟成本會降低健康和安全」,並進一步提到我們勢必要有所取捨。但我比較納悶的是,明明就有「破窗效應」這項實驗可供參考,沒有投入經費、沒有事先規劃、沒有積極參與,怎麼可能平白會有安全無虞的居住環境?

立意良好,想法卻過度偏頗,總而言之,是本失敗的書籍。@"@
HomeAny sour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